《精準學習》好書筆記:「學習如何學習」幫助大腦更加省力,擺脫知識焦慮的毒癮

若希望重新找回學習的方法,並且做好個人知識的管理,可以讀讀這本書《精準學習》,作者是成甲,成甲是誰呢?他是在邏輯思維點評中國最會學習的人之一,本身是景觀設計創業家,深入研究學習及知識管理領域,開始在平台開設說書頻道及相關課程。

我們懂得很多大道理,卻不知如何過好這一生

你是否也是這樣,大師課狂上、線上課狂掃,只要有人推薦的書單就必買?
看似花錢就能掌握知識,卻發現讀了一堆內容卻都記不住,感到自己有夠失敗,就這樣再次陷入焦慮,又去買課…日復一日,埋入的「低等勤奮陷阱」中。

如果你有以上症狀,那就是中了「知識焦慮的毒」,這個時候不需要再責備自己,或多做反省,因為多數人都跟你一樣,陷在焦慮的輪迴中,而我也不例外。
畢業後我進入培訓產業工作,身邊的工作夥伴都是喊得出名號的大神、大師,每位開口都是金句!而我只是位剛畢業的小菜鳥,深怕自己無法在這領域生存,想要快速追趕大神,只好胡亂吞棗,以為多吞一些就能成大師,但久了才發現,一切只是徒增焦慮,技能並沒有因此獲得提升。

直到開始意識,學習需要更專注在學習方法上,「學習如何學習」幫助大腦在學習時更加省力,透過刻意練習更有效的培養新技能及習慣,才漸漸擺脫知識焦慮的毒癮。

《精準學習》找出學習的底層方法

若希望重新找回學習的方法,並且做好個人知識的管理,可以讀讀這本書《精準學習》,作者是成甲,成甲是誰呢?他是在邏輯思維點評中國最會學習的人之一,本身是景觀設計創業家,深入研究學習及知識管理領域,開始在平台開設說書頻道及相關課程。

他主要深受查理・蒙格的啟發,深入研究如何好好學習,不是一頭栽進去就學,而是找出比較有效益的「臨界知識」。(不是靈界知識喔…)

臨界知識是什麼?

「唯有將所知道的事轉變為行動,才稱得上的具有知識」,否則充其量都只是堆資訊,而本書從頭到尾一直談到的「臨界知識」又是什麼呢?

臨界知識的「臨界」就是臨界點的概念,在物理學中,常用來描述系統在某些參數(如溫度和壓力)下會產生驚人的威力。
而知識的影響力也是不一樣的,少數的知識帶給我們更關鍵的影響,而這些關鍵知識就是所謂的「臨界知識」。

如果你跟我一樣不太習慣臨界這個詞,更白話的說就是掌握事物運作的「關鍵點」,透過執行關鍵點就能幫助人生帶出更大的影響力。

有哪些強大的臨界知識呢?

書中提及我們需要建立屬於自己的臨界知識,可以從興趣或專業著手研究,找出底層的原則,嘗試用更基本的原理來解釋它,若找不到合適解釋,就自己設定假說並驗證它。這聽起來有點困難,好像要寫論文一樣。

舉一個例來說你可能會比較了解,
我常常會需要處理團隊的客訴問題,某天小花被客訴了,主要原因是客戶沒有接到聯繫電話而被投訴,但實際上小花並沒有跟客戶約定好聯繫時間,理當能自由的決定何時聯繫,反而被客訴而覺得莫名其妙。
但這件事我們若仔細想,會發現客戶需要的是「有沒有打通電話嗎?」還是想要了解目前專案處理的進度呢?
若再往下拆解就能夠發現,客戶們需要的是主動聯繫且回報進度提供的安心感,而不是用哪些媒介聯繫,若我們能掌握這樣的原則,就能知道專案在進行到某些重要節點上時,需要主動跟客戶回報進度,讓客戶感受到安心。

「不要用現象來解釋現象,要用理論來解釋現象」

若是用現象來解決,就會誤認有打電話給客戶,就不會有客訴,但其實客戶要的是我們能主動回報專案進度。
看起來只是件客訴案件,但若深入思考,可就此幫我們設定出聯繫回報專案的準則。
就是透過這樣的推演過程,你可以逐一打造屬於領域的臨界知識。

雖然人人應該都有屬於自己的臨界知識,但世界運作有其共通底層邏輯,在本書的第四章中,作者逐一介紹重要的通則,其中多數內容都來自《窮查理的普通常識》,成甲用更白話的方式解釋並延伸自己的應用,書中寫到了這七項:

  1. 複利效應:加強好事重複發生的可能性。
  2. 機率論:投入最大賠率的事終有回報。
  3. 黃金思維圈:學會隨時問「為什麼」。
  4. 進化論:把知道化為行動。
  5. 系統思考:找到關鍵解。
  6. 二八法則:提高人脈管理效率。
  7. 安全空間:減少小機率事件造成的嚴重後果。

相信對大家來說以上內容並不陌生,在許多討論人生底層思維的書中都有出現過,但我覺得成甲在這部分不只是空泛地講道理,而是透過自身應用的角度出發,幫助讀者更輕易的理解,也清楚應如何化為行動。但對我來說因先前也讀過許多相關內容,到這就比較快速翻閱,比較像是再次複習。

不過就像開頭有說到的,知識是需要搭配行動的,想要跟大家分享讀完這本書的我,有哪些收穫及正在進行的行動,也藉此做一個回顧。

別小看覆盤的力量,透過覆盤更認識自己

作者每天都有寫反思日記的習慣,不是細節紀錄的流水仗日記,而是記錄關鍵決策,或思考頗析當下為什麼這樣做、是否有未見盲點、重新對焦所設定的人生原則…等。
之所以被提醒是因我本身沒有寫日記的習慣,更精準的說是沒有做紀錄的習慣,凡是需要定期紀錄對我來說都很困難,沒有耐心加上容易忘記,導致很常寫沒幾天就有一搭沒搭的…但我很相信覆盤的重要性,而先前在帶團隊時,也很鼓勵成員需要透過定期 AAR 檢視每階段的狀態,不是要開檢討大會,而是要看見自己的好,也看見自己的需要,但在覆盤時最容易遇到的問題就是沒有紀錄,若隔段時間回想就會顯得空泛,不夠深入就可惜了反思的這個過程,所以想操練紀錄反思的內容,並設定了一個簡單的表格給自己,並透過定期推播的設定幫助提醒。

人之間的差距不在於年紀或經驗,而在於經驗的總結和反思淬煉後的結果。難怪有些人做工作 10 年的能力不如別人工作 1 年。

以教為學,持續輸出是最好的學習

你有遇過面對不熟悉的事物,卻要教會別人的經驗嗎?這時候你可能會因為擔心能力不夠,去加緊學習,延伸學習為了要補充佐證其內容,又或是透過教學的過程幫助梳理經驗,讓資訊更有邏輯架構,變為可複製的作法。

剛開始當業務主管時,也是花了好大的功夫,才知道要如何將經驗傳承,因為銷售過程變化非常多,而每個案件的銷售策略也都不盡相同,剛開始不知道如何清楚將經驗或決策點變成方法,花了非常多的時間做知識萃取,並把這些內容整理為架構或流程,拆解銷售流程中的每個階段,並加入每個階段的重要指標,幫助部屬更有效的學會。
過程中也去看了好多相關書籍,結果到頭來最有收獲得其實是自己呀!雖然目的是要想要教會夥伴,但透過這些理解我更明白銷售成功背後的原則。


其實透過刻意的輸出,會幫助我們去思考並且加深記憶的脈絡,所以要更有效的學習其實不是輸入很多內容,反倒是要想辦法輸出,而輸出也不一定只有是教學的場景,若將學習心得寫成貼文,或跟家人朋友分享所學的啟發…等,這些都是很好練習輸出的方式,此篇也是我正在走的練習輸出之路呀!

最後我想說,雖然書中說有些知識威力更強大,但我認為「知道到做到是世界上最遙遠的距離」,就算讀了那些厲害的知識,沒有行動一切都是枉然,不要在羨慕別人什麼都會了,從現在開始挑一兩個想要改變的事然後行動吧!

每週三中午更新文章。閱讀好書,分享好觀點。
歡迎光臨 讀蘇觀點 一起學習成長,讓我們的生活更有掌握感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