每每跟朋友相聚,話家常的話題不外乎這幾項:「該離職,還是留在原公司?」、「要賣出股票,還是繼續持有?」、「該分手,還是繼續在一起?」…這些是人人都會經歷的糾結,在這樣糾結中,最痛苦的往往是想放棄卻不知道是否該放棄,猶豫不決最終就會說:「算了,我現在還不想要做決定。」
這樣的情境,是否也讓你感到熟悉?
為什麼想要讀關於放棄的書
起初是覺得停損這個切入的題材很特別。英文書名更直白《Quit》有多少時候我們想對一切大喊「Quit」,但話到嘴邊就吞下去了。從小到大被教導的觀念就是要堅持到底,鐵杵一定能磨成繡花針。堅持帶來的好處,大街小巷都在頌揚,但很少有書的內容是教你如何學會「放棄」的。而《停損的勝算》本書透過科學的驗證,探討為何人不願意放棄,其中的偏誤為何。
作者安妮.杜克(Annie Duke)憑藉其職業撲克玩家的經歷,結合心理學研究,揭示了為何我們往往難以放棄,以及如何訓練自己做出更好的決策。
雖然作者 Annie Duke 有涉嫌詐欺的疑慮(尚未查明)。撇開作者的個人行為,這本書裡透過的科學驗證方式來說明人為何不是理性的,給我很多新的看見。
我會用自己的方式,分享在這本書中認為值得一看的部分。
迷失:堅持到底真的總是對的嗎?
在書中開頭就用了攀登聖母峰作為例子。
若要平安攀登聖母峰,天時、地利跟人和都要搭配得當,任何缺失都可能造成無法彌補的遺憾。在上路前領隊會設定折返時間,幫助攀登者判斷何時能繼續前進,何時又該撤退。即便是那些成功登頂的人,往往也會因為未能在適當時候撤退,付出生命的代價。
同樣的道理也適用於企業經營,以百視達為例,在當時跟他們競爭的企業蜂擁而上,其中一家最著名的是 Netflix,打破時代的新技術透過串流來開啟影視產業,但百事達不屑,甚至回絕 Netflix的收購機會,堅守老本行,卻也輸掉了自己的未來。
堅持本身不是錯,但堅持錯誤的選擇,可能會讓我們陷入更大的災難。
放棄不是毫無作為,而是轉型的開始
史都華.巴特菲爾德 (Stewart Butterfield),矽谷知名的創業家,曾經在 2009 年成立 Tiny Speck。用了四年籌措團隊資源及大量資金為了推出《毛刺遊戲》,推出後發現市場反應比想像的冷清,雖然透過大量行銷及廣告,有顯著增加新用戶量,但巴特菲爾德仍然推算出這是一場難打的仗。就當大家還在苦思如何突破困境時,巴特菲爾德毅然決定這一切需要喊停了!他打給股東說明目前的窘境,以及設想的最好作法就是,將剩餘 600萬美元資金結餘還回給股東們。
哇,多不可思議,花了四年開發的孩子就要這樣放棄了。但巴特菲爾德毫不猶豫,刻轉而思考公司產品中什麼是有價值的東西?他們發現為了想要改善公司內部的溝通系統,他們開發了可搜尋所有的對話和知識的紀錄系統(Searchable Log of All Conversation and Knowledge) 這就是大家都熟知的協作系統 Slack,就這樣 Slack 被開發,在 2019 年NYSE 上市。
對一般的創業家來說,要及時喊停轉向,是非常不容易的事情,但若沒有這個即時,可能會輸掉更多。
為什麼我們不敢喊停?
前景理論:害怕失去比得到還痛苦
設想一下:你有兩種選擇——
第一種,確定能夠獲得 3,000 元。
第二種,有 50% 的機會獲得 6,000 元,但也有 50% 的機會什麼都得不到。
在這種情況下,大多數人會選擇那筆確定的 3,000 元,因為確定的收益讓人感覺更安全。
然而,當面臨損失時,我們的選擇會發生逆轉:
第一種,確定會損失 3,000 元。
第二種,有 50% 的機會損失 6,000 元,但也有 50% 的機會什麼都不損失。
大多數人在這種情況下,會更願意選擇冒險一搏,以避免確定的損失。
當我們面臨不確定的決策時,往往會更害怕損失,而不是享受潛在的收益。這就解釋了為什麼我們寧願堅持下去,也不願面對放棄帶來的未知。
沈默成本:已經付出太多而無法回頭
我們的行為常常被過去的投入所左右,無論是時間、金錢還是情感。因此,即便理智上知道應該放棄,我們依然會因為不甘心而選擇繼續投入。
社會科學家貝利・斯托(Barry Staw)曾表篇重要論文,研究中探討越戰,多數民眾都清楚這是場辛苦又看不見勝利的戰役,但政府卻不斷加碼深陷其中,主要原因就是「過去付出太多」。這些付出不論是時間、金力、資源甚至是那些慘烈的人命損失,都再強化沉沒成本,因此一個國家一旦開始累積這一類的損失,便特別難退出戰爭。
凡事都是如此,不論是要花更多時間排隊、守著一段惡劣關係、或爛工作…人會抗拒放棄自己心中原本的設定,也會因為已經付出了,不願意放下轉身離開,
稟賦效應:自己擁有的就是最好的
當我們擁有某樣東西時,便會高估它的價值,認為它比實際更重要。這使得我們特別難捨棄那些自己親手創造或投入大量心力的事物。
身分難以割捨
無論是職業身份還是個人角色,當我們決定放棄時,往往會感到如同失去了自我。這種恐懼讓我們在決策時更加猶豫不決。
如何做出更好的選擇
在《停損的勝算》中也提到當我們面對選擇決策時,該如何幫助自己暫停:
設定終止時間
就像攀登聖母峰的登山者一樣,我們需要提前設定一個明確的時間點,來判斷何時該繼續前進,何時應該撤退。這樣能避免陷入盲目堅持,確保我們不會因為一時的情緒或錯誤的判斷而浪費更多資源。
猴子與基座理論
這是我在本書最喜歡的判斷模型,也是Google X 幫助員工快速辨識哪些點子該放棄的心理模型。提醒我們,應該先專注解決問題中最具挑戰的部分。想像你想訓練一隻猴子站在基座上表演雜耍,訓練猴子才是最棘手的部分,而不是建造基座。如果你訓練不了猴子,建造基座毫無意義。因此,在面對困難的決策時,應先解決最核心的問題(猴子),而不是被次要的工作或虛假的進展迷惑(基座)。
評估預期價值
一位絕對理性的決策者在判斷要不要繼續做一件事時,只會考慮未來的成本與利益。如果持續做的預期價值為正數,理性的人會堅持下去。預期價值是負數的話,他們會放棄。這不僅限於金錢收益,還應包括健康、時間、快樂等因素都適用。
找一個放棄教練
旁觀者對你的處境,通常會做出比你更理智的判斷,最佳的放棄教練是找一個愛你的人,因為他們會願意說出殘忍的事實幫助你認清。
讀蘇觀點:懂得停下來,重新審視前方,往往能帶來更光明的未來
堅持或放棄的課題一在的出現在我們的生命中。前陣子我裸辭,放棄了做了八年多年的工作。面對離開的決定很困難,因為我依然熱愛這個公司及團隊,但漸漸消耗在繁重的工作中,讓我越來越不開心,想要找回沒有背負任何期待的樣貌。
在這過程很擔心會被貼上,因為承擔不了壓力而選擇逃跑的標籤,但事後發現,其實只有我給自己貼這個標籤。雖然不是一本療癒的書,但在閱讀的過程我的心也被打開,認清很多事情不是一定需要堅持。而放棄並不代表失敗,而是策略性的轉型。無論是事業、愛情,還是投資,懂得停下來,重新審視前方的路,往往能帶來更光明的未來。
最重要的並不是選擇哪一個行動,而是如何做出明智的決策。在看猴子與基座時特別有感,多少時候我們為了追求打造基座,拼了老命揮汗如雨,卻發現,最重要的猴子沒準備好,一切都是白搭。
因此,無論面臨何種挑戰,請記住:做出決策的能力,才是真正讓我們掌控局面的關鍵。能夠在適當的時刻認清何時該堅持,何時該放棄,將使我們更接近成功,也讓我們的每一步都更有方向和意義。